首页 > 女性腹痛

子宮內膜癌發病因素有哪些?如何防治

深圳怡康婦產醫院 在線咨詢

子宮內膜癌發病因素有哪些?如何防治?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主題是 “科學防癌 健康生活”。倡導群眾踐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風險因素;鼓勵高風險人群主動參加癌症篩查,促進早診早治;指導癌症患者及時接受規范化診療,並定期複查。在眾多癌症中,子宮內膜癌因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被稱為 “富貴病”,其早診早治尤為關鍵。

疾病概述:

發病率攀升的女性健康威脅

子宮內膜癌是發生於子宮內膜的惡性腫瘤,約占女性生殖器官惡性腫瘤20%~30%。自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隨著人口平均壽命和肥胖率的增加,其發病率在全球逐年上升,目前在歐美發達國家及我國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已居婦科惡性腫瘤首位。女性一生中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約為3.1%,多發生於圍絕經期及絕經後婦女,發病高峰為50~54歲。值得關注的是,若早期局限性疾病經手術切除,5年生存率可達95%;但10%~20%的患者診斷時已遠處轉移,5年生存率僅約 18%,凸顯早診早治的重要性。

致病因素:

性激素、代謝與遺傳三重影響

01性激素因素

女性的月經周期,實際上是由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脫落引起的。

月經周期的前半程,子宮內膜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增殖。

月經周期的後半程,在雌激素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孕激素,孕激素促使增殖期子宮內膜轉化為分泌期子宮內膜。

月經周期的晚期,由於黃體萎縮,雌孕激素突然消失,分泌期子宮內膜缺乏性激素支持,不能維持現狀,從子宮壁脫落,從而形成月經。

若內分泌紊亂,子宮內膜長期受雌激素影響卻缺乏孕激素拮抗,就易過度增生,進而發展為癌前病變甚至子宮內膜癌。像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患者、初潮早、絕經晚、長期未育或原發不孕者,都是高危人群;而懷孕因高水平孕激素對子宮內膜的保護,可降低患病風險。

02代謝因素

臨床發現,子宮內膜癌患者常伴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即 “三聯征”。研究表明,腰圍> 80cm、體質指數(BMI)>30kg/m² 、血壓>130/80mmHg、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是重要預測因子。肥胖會導致脂肪組織芳香化酶活性增加,促進雄激素向雌激素轉化,形成利於癌症發生的高雌激素環境。

03遺傳因素

約5%的子宮內膜癌與遺傳相關,其中林奇綜合征(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關系最為密切,這是一種由DNA錯配修複基因突變引起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

早診早治:科學防治的核心策略

01早發現:關注症狀與風險人群

子宮內膜癌風險人群需重視,建議每年定期體檢。

同時,約90% 的患者有陰道流血或分泌物增多症狀,絕經後陰道流血是典型表現,此外還可能出現下腹脹痛、腰骶部疼痛等,出現這些症狀需及時就醫。

02治療:多手段綜合治療

子宮內膜癌以手術治療為主,Ⅰ期和Ⅱ期可行全面分期手術,Ⅲ期Ⅳ期可行腫瘤細胞減滅術。術後依據病灶情況,進一步選擇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輔助綜合治療。對於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也可通過對症及輔助治療緩解症狀、延長生存期。盡管治療手段不斷發展,但早發現、早治療仍是獲得最佳預後的關鍵。

您可能還想了解...